
長江商報消息 服務需求旺盛,市場蛋糕超萬億,湖北家政企業超4700家,知名家政企業不足10家 □本報記者 鄭瑋 被廣泛譽為“富礦”的家政產業,實則距離市場化還頗為遙遠。 10月19日,長江商報記者在武昌火車站附近一小區家政中介看到,中介裝修簡陋,墻面凌亂地貼著“家政中介”幾個大字,屋子里只有一張辦公桌,五把椅子和一部電話。 “放心,我們已經開了十幾年了。”一位自稱李嫂的大姐對長江商報記者說,“只要400元中介費,3個月包換,直到你滿意為止。” 根據湖北省家政行業協會統計,全省大大小小共有4700余家家政企業。眾多企業分食的其實是家政市場這塊“大蛋糕”,相關資料統計,2015年國內家政服務市場總規模已經突破1萬億人民幣,并且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足以成長幾家上市公司及百億級別的公司。 武漢市家政服務業協會秘書長姜蘭英介紹,僅武漢市就有20萬家政從業人員,每年產值能達到56億元。 然而,在湖北市場上,家政富礦卻并未被完全挖掘。湖北省家庭服務業協會秘書長張開銀介紹,目前,純家政服務利潤微薄,多由婦聯、工會扶持的下崗職工創辦,雖然服務覆蓋面廣,市場占有率有50%以上,但經濟效益不佳,困難多,往往靠政府資助,并未真正市場化。 白領之家連換13個保姆 “家里有四個老人,其中兩個臥床,想找個貼心的保姆照顧他們,怎么就那么難呢?”東湖復地小區內,白領肖女士向長江商報記者吐槽,家里前前后后算下來已經試過13個保姆,但不是保姆不太稱心,就是保姆自己半途走掉。 肖女士介紹,自己的父母加上丈夫家的父母都已經年邁,兩人的工作十分忙,并沒有太多時間照看他們,而幾位老人都不愿意到養老機構,只能考慮找幾個保姆在家照顧,本以為很簡單的事情,沒想到拖了一年。 “找過中介,但推薦的人選五花八門,質量參差不齊。”肖女士表示,中介推薦的幾個家政工對養老護理經驗不足,有弄錯按摩順序的,有擦洗不認真的,家政工的業務素質都不達標。 之后,有幾個家政工因為認真負責,肖女士比較滿意,但做了沒多久就經常請假,或者干脆不辭而別臨時“撂挑子”,肖女士一點準備都沒有,只得重新再找。 “主要是擔心老人不能習慣,換人換得太頻繁,老人也要有適應的過程,畢竟是每天要朝夕相處的。”后來,肖女士托人到農村找熟人,才為老人找到了合適的人選。現在,她最擔心家里的保姆哪天也走了。 肖女士說,不是保姆不好找,而是好平臺太少,“甚至有的家政中介本身可信度就比較低,會把好的家政工嚇走”。 40歲的馬海清就有過這樣的經歷,三年前,她剛出火車站,路旁就有人拉著自己的衣服說幫忙介紹工作,但到了公司才發現,還沒有找到工作,就要先出錢,有的會費高達400元。 “成為會員后,一般都會象征性地幫你找幾單,如果連續幾次都不滿意,之后就不會再聯系你了。”上過一次當之后,馬海清再也不想找街邊的家政中介了。而據調查,30%的家政公司或派出的服務人員或多或少與用戶產生過勞務糾紛。 肖女士期待,武漢能早日有成規模的品牌家政企業,培養出業務合格的家政工,這樣,作為雇主也能省不少心。 “家政第一股”木蘭花家政董事長熊英認為,在如今的“體驗經濟”潮流下,“小而散”的家政中介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城市雇主的需求,“僅家政工而言,現在的家政工不僅要會打掃衛生,還要會美化居室,不僅要會帶孩子,還要會早期教育。”新的市場對家政工提出了更高的‘軟件“要求,同時,也促使家政企業快速向現代服務業轉型。 傳統中介模式正被打破 與轉型現代服務業的新浪潮相比,湖北省家庭服務業協會秘書長張開銀更擔心,在萬億家政市場需求下,湖北的企業連生存問題都還未能解決。 “湖北省最多的時候也有近40多家‘千戶百強家政企業’,到如今也就木蘭花家政、友緣家政、信捷家政和炎黃家政比較知名,即使是這幾家,主業也并沒有放在家政板塊。”張開銀介紹,因為存在管理不善、缺乏從業人員和誠信度不高等問題,很多公司自成立后,就面臨停業、轉產等窘迫境地。 一方面是家政人員質量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據統計,家政從業者絕大部分來自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城鎮下崗失業人員,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占85%,綜合素質不高,僅50%人員獲得過較為正規的職業培訓,其余人員只接受過企業上崗前最基礎的培訓,甚至也有未接受任何培訓便直接上崗的,專業化程度較低。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