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沙某小學一年級家長爆料,老師布置孩子們做值日,因為年齡小,大多數孩子無法完成,家委會決定由家長共同出錢,請家政公司每周五放學到學校幫忙打掃衛生。
讀到這條消息,聯想到前兩天一位武漢的奶奶替孫

近日,長沙某小學一年級家長爆料,老師布置孩子們做值日,因為年齡小,大多數孩子無法完成,家委會決定由家長共同出錢,請家政公司每周五放學到學校幫忙打掃衛生。
讀到這條消息,聯想到前兩天一位武漢的奶奶替孫子完成洗碗作業的新聞。這位奶奶認為老師布置的洗碗作業是“瞎胡鬧”,其實她不知道,她的做法減少了孩子歷練的機會,阻斷了孫子學會做事、自主成長的過程。這位奶奶的做法,對其孫子的健康成長而言,是典型的“好心辦壞事”。
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我們最為熟悉的教育常識之一就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要盡量讓他自己去做。道理很簡單,只有讓孩子經歷做事的過程,才能不斷提高動腦和動手能力。可以說,讓孩子自己學會做各種各樣有益于成長的事情,是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家長總是以種種理由,代替孩子做本該由他們自己去完成的事情,甚至代替孩子去做需要孩子們合作完成的事情。簡單的事情都不讓孩子去做,那些更深層次的實踐活動,譬如遠足、冒險等,自然更不會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家長動輒代替孩子做事,就等于減少了孩子親身感知、體會和探索世界的機會。甚至可以說,這種做法是在阻斷孩子的自然成長與生活實踐的關系。在這樣的教育環境里,孩子的整體成長進程自然會被延緩,其情商發展機會也自然會被耽誤,最終必然導致孩子身體技能的退化,變得懶惰、家庭依賴感加重、喪失自主精神并缺乏探究能力等。如此一來,孩子還怎么能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孩子的成長既要遵循自然之道,也要遵循社會規則。人類是自然的產物,也是社會的產物。人類在漫長的生存實踐過程中,不僅適應了自然的變化,也創造了人類自己的社會規則和特有的文化。每一個幼童的成長,都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簡單點說,天冷的時候他要學會生火和加衣,遇到危險時他要學會報警和躲避,成長的旅途需要他及早學會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很多孩子不會動手做事,主要原因來自家長。報道說,班上只有幾個麻利的女孩能完成打掃工作,其他孩子只會站著干瞪眼。這不恰恰說明了家庭教育的差異嗎?那些代替孩子做事、花錢請家政公司替孩子干活的家長,應該站在孩子成長的角度好好反思: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的孩子也能麻利地打掃衛生?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