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老了,走不動了,誰來照顧? 從數據上看,截至 2014 年年底,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有 4000 萬,保守估計到 2020 年將增長到 4500 萬,以每位老人每天需要 1.5 小時~2 小時護理服務計算,至少需要 1000 萬名護理人員。在 10 月 21 日第 3 個全國性法定老年節來臨之際,記者走近養老護理員群體,了解到這一人員緊缺的群體面臨「兩高三低」(人員流動率、勞動強度高,工資收入、社會地位、服務水平低)的突出問題。
干得辛苦待遇卻上不去 50 歲的周家會,是天津市津南區小站鎮的一位農民。5 年前,她來到天津天同醫養院,開始從事養老護理員工作。 此前,周家會并沒有多少照顧老人的經驗。天津天同醫養院組織她這樣的新人參加了半個月的崗前培訓,之后周家會通過了考試,成為該院專職護理員,專門照顧生活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此后,周家會邊工作邊參加了天津市民政系統舉辦的養老護理員培訓班,通過考核并取得了資格證。 養老護理員,是在養老機構、社區等地對老年人生活進行照料、護理的服務人員。周家會每天需要照顧 11 位老人。早晨 5 時 30 分,她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幫老人洗臉、口腔護理、擦身。這些事情要花上 3 個小時。」周家會說。 除此之外,她還要幫助老人穿衣服,清理大小便,疊被子打掃房間,喂老人吃飯,陪伴老人做康復訓練等。天同醫養院養老護理員采取上一天休一天的工作方式,而在工作的這一天,周家會需要值守 24 小時。 同伴們打趣地說,周家會在醫養院里,一年比一年長得壯實。周家會憨厚地笑著說:「我要不多吃點,不長胖點,怎么抱得動老人,照顧老人呢。」 在工作中,周家會和同事們經常會受委屈。比如,早飯分雞蛋,分到個頭稍微小點的老人就可能有意見;有些老人患有老年癡呆,經常亂發脾氣,甚至還會動手打人。「要處處順著他們,像哄小孩一樣哄著他們。」周家會深有體會地說。 辛苦干了 1 個月,作為「老員工」的周家會拿到手的工資也只有 2500 元左右,而她 5 年前剛做養老護理員時,工資僅有 800 元左右。 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數據分析課題組日前發布的《養老機構從業人員何處尋——基于 230000 多名養老從業人員的數據分析報告》,通過對全國養老機構直報系統中 23 萬余名從業人員的統計分析,結合對中西部地區 13 個省(市)54 家養老機構的調研情況發現,有近九成的養老從業人員薪金在 3100 元以下,且大多數機構只為從業人員提供養老保險。 養老護理員需求巨大,工作強度高,為何工資一直漲不上去?天津市天同醫養院院長張婼婼說,主要因為養老院的收費價格一直偏低,「但收費高了老人就不來入住了。民辦養老院的前期投入太大了,大到造樓,小到員工工資,全得自己掏錢,利潤很微薄」。 基本留不住年輕人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養老護理員缺口巨大,擁有專業資質的養老護理員與需求相比,可謂杯水車薪。 民政部 2002 年發布的《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中,將養老護理員的職業等級分為初級、中級、高級、技師 4 個等級,并對培訓時間及內容、考試條件、鑒定方式等作出了具體規定。 據了解,目前我國養老護理員不到 30 萬人,持證人數僅約 5 萬人。而按照國家養老「十二五」規劃,到 2015 年我國需要培養 133 萬名養老護理員,供需差距巨大。 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發布的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僅有 11.11% 的從業人員取得相關職稱證書,其中 6.85% 為初級職稱。養老護理員多為學歷低、年齡大、缺乏專業技能的 40 后、50 后,其中 46 歲~65 歲的從業人員占比超過一半,而青壯年勞動力(26 歲~45 歲)占比不足 1/3,90 后的從業人員占比僅有 2.93%。 讓北京市銀齡老年公寓院長馬冀黎最頭疼的,就是養老護理員的招聘。「2012 年我們培訓了 30 多人,到年底走了一半,基本留不住年輕人。很多辭職的養老護理員直接就去了家政公司,有護理員資格證的,每月輕輕松松就能拿到 3000 元甚至更高。」 數據分析報告顯示,隨機抽查中發現許多從業人員入職后不足 1 個月即離職,廣州市民政局的調研發現,養老護理員的流失率一般在 40% 左右,個別民辦機構的養老護理員流失率高達八成。 張婼婼表示,在目前情況下,強制要求養老護理員持證上崗是不現實的,很多養老機構為解燃眉之急,主要招聘四五十歲的農村婦女來補充缺口,再通過培訓取得資質,這中間需要一個過程。 護理保險制度該當后援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