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縣223個村(居、社區)中大約有20%仍處“空殼”狀態,“無錢辦事”的問題還十分突出,較大程度地影響了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發展功能、服務功能的發揮。2014年來,遵義縣委把發展集體經濟作為抓基層、打基礎的“牛鼻子”,出臺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具體辦法,配套了發展扶持資金、優惠政策,定目標、定項目、定責任、定措施、定時限,竭力攻堅,突破瓶頸,走出一條發展集體經濟的新路子。 找準發展主體 解決誰來抓? “以前,都是村支‘兩委’直接抓集體經濟發展,參與市場經營時總是受限制,還不能承擔市場風險。今年我們成立了三合鎮泰鼎物業有限責任公司,由我擔任公司法人代表,搞起市場經營順暢多了。” 三合鎮三合村主任熊登強告訴筆者。 今年以來,全縣鼓勵村級按照法定程序成立各類合作社、企業、控股公司等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縣直相關單位和鄉鎮黨委上下聯動配合,依法依規嚴格把關,開設 “綠色通道”,幫助村級組建集體經濟組織,并對發展集體經濟的建設用地、融資、利益分成等方面進行指導、審核、監督。村支“兩委”通過支持、指導、監督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集體經濟,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目前,全縣89.6%的村(居)成立了集體經濟組織,兼任或擔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法人代表的民選村干部有161人、農村能人23人、返鄉創業農民工11人、大學生村官5人。 因地制宜 解決“第一桶金”如何來? 集體經濟“空殼村”要“脫殼”出列,“第一桶金”如何來非常關鍵。 “今年,鎮里幫助大壩村組建了建筑勞務公司,把一個106萬的鄉村道路硬化項目發包給該建筑勞務公司,路的建設質量不錯,還為村集體增收10余萬元。”尚稽鎮黨委副書記劉羽指著藍天希望小學至鋁廠大門硬化水泥路說。 為完成全縣25個貧困村出列、74個貧困村“脫殼”任務,縣委政府明確要求鄉鎮或有條件的村(居)組建建筑勞務公司,由縣督查局督促各地各單位落實優惠政策,將200萬以下,技術不復雜的項目由村級組建的建筑勞務公司承建,有效破解了發展集體經濟“第一桶金”難題。 政策好,還要用得好。該縣堅持黨建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縣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縣委組織部、縣財政、縣農牧局等23家成員單位集中捆綁政策和資源,配套了融資扶持、項目扶持、土地政策、項目審批等8項扶持措施,市場監管局等職能部門開設“綠色通道”,重點扶持了49個集體經濟項目,已有30個產生效益。各地還利用各類集體存量資產、資金入股各類市場主體82個,涌現項目書記139人。 “以前,想搞點村級集體經濟,既沒有政策扶持,又沒有資金投入。去年,縣里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我們緊接著成立了茅栗鎮龍江河種植專業合作社,除了縣里的20萬元項目扶持資金,還將村里集體荒地租賃給采礦企業堆放礦石,每年集體可增收3萬元,滾動發展的資金終于有了著落。”金山村支部書記周玉忠樂哈哈地說。 該縣為了解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第一桶金”,在用好政策優勢“造血”的基礎上,鼓勵各地通過盤活低效使用的閑置土地、山塘、灘涂、水庫、門面、老校舍、生產加工場地等集體存量資產“活血”。還有的鄉鎮依托區域內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實行“村企結對幫扶”“補血”,開展項目合作、資產出租、農副產品配送、技術支持等,實現雙贏。龍坑鎮桂花社區為促進當地房地產發展,配套成立勞務公司、物管公司和家政公司,每年村集體創收10余萬元。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