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沙10月15日電(記者鄒云、丁文杰、譚暢)“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近年來,地處西洞庭湖區的湖南常德市,通過打造“美麗經濟”,將美麗變成財富、變成增長新動力、變成老百姓的幸福感,在經濟轉型中探索出一條新的發展路徑。
把美麗變成追求
草色清清,溪流湍湍,一片片滿是“野性”的蘆葦叢,與城市景觀相得益彰,三三兩兩的老人們在閑談對弈,孩子們在嬉鬧玩耍。
常德市區穿紫河船碼頭,曾經的“臭水溝”。2004年,常德市與德國合作,引入“海綿城市”理念,將這里建成了“會呼吸”的城市新景,這塊區域的中輕度污水和初期雨水通過沉淀后,進入8400平方米的生態濾池,再通過四層過濾和水生植物根系吸收后,排向穿紫河。
今年3月,通過激烈競爭,常德市被列入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目前,常德城區所有在建項目已全面應用了屋頂綠化、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雨水收集等海綿技術設計,未建項目也被要求融入海綿城市設計理念。
建設海綿城市是常德打造“美麗經濟”、實現綠色轉型的舉措之一。
在常德,“美麗”變成了執政者的追求。2013年以來,常德大力推進城市路改、水改、棚改等工程,水改中,啟動了實施雨污分流、截污清淤、防洪排漬排澇、江河湖連通等工程,將“綠色、可持續”理念融入城市建設,典型的水敏性城市暴雨過后“海景”難覓,老百姓贊聲一片。
常德有著得天獨厚的“美麗”資源。早在2002年,西洞庭湖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有“湖南屋脊”之稱的壺瓶山,被生物專家譽為“內藏萬金的綠色寶庫”;東晉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筆下的世外桃源,相傳就在常德桃源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常德市委書記王群說:“‘美麗經濟’已成為常德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常德不斷調整工業結構,大力發展生命科學、環境科學、新能源、新材料等污染少、附加值高的產業,促使經濟發展質量大幅提高。
今年以來,常德把文化旅游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來培育,提出加快建設國內外知名的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總目標。
把美麗變成財富
“花巖溪林場的空氣可以賣錢!”常德花巖溪管理處常務副主任楊德富說。
距離常德市區50公里的花巖溪國家森林公園,有著上百種珍稀野生動植物。4年前,花巖溪林場申請到世界銀行300萬美元、法國開發署150萬歐元貸款用于山林改造,把所有能種樹的地方都種上了樹。根據林場與發達國家初步達成的協議,這4萬畝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將出口國外,按每噸5.2美元的碳匯交易價格計算,有望創造上億美元的價值。
“美麗就是一種財富。”常德市市長周德睿說。
位于市區的柳葉湖風光旖旎、景色秀麗,是常德城市的一張名片。為了讓柳葉湖的水變成更多財富,常德市引進大企業進行“水經濟”開發。深圳一家全國知名的旅游開發企業開發的“歡樂水世界”,今年6月6日開園后,當天納客近萬人。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水世界順勢開通“晚場”,游客每天可以玩到晚上10點。而到了周末,更是場場爆滿。3個多月來,水世界日均接待游客上萬人,累計接待人次超過70萬,旅游綜合收入近億元。
美麗經濟的效益在柳葉湖區已經顯現。根據統計,柳葉湖區2014年全區城鎮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5160元、16628元,均高于常德平均水平。
常德市旅游外僑局負責人介紹,2014年,常德市接待游客同比增長20%以上,旅游綜合收入以26%的高速增長,旅游在全市GDP的比重逐年上升至近8.6%。
目前,在常德“玩水看山”的游客越來越多,桃花源正在打造實景演出劇,壺瓶山請了瑞士團隊在做旅游開發,在旅游產業的助推下,常德打造的“美麗經濟”將真正成為新的支柱性產業。
把美麗變成享受
“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享受美麗環境,是我們工作的目標。”周德睿說。
置身常德市區,遠山近水,水中有城,城中有林,自然生態與現代建筑交相輝映。近年來,常德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
2014年2月,常德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動員大會,提出3年內建成300個美麗鄉村,其中重點建好100個示范村,2020年建成1000個美麗鄉村。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