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視人性中的善
——讀徐向東長篇小說《歸者》
來源:中山日報 2015-10-11 第 7573 期 A7版 發布日期:2015年10月11日
兩年前就讀過徐向東長篇小說《歸者》, 當時已經被小說深刻的主題和主人公悲歡離合的故事所吸引,但是當時因為工作在身,心不能沉靜,所以雖然看后感想良多,但終不能成文,而心里卻一直沒放下。 今年暑假期間,抽出一段時間,又細細品讀一遍,再次被打動。我發現這次打動我的,不僅僅是小說的情節或者主人公的命運,更主要的是小說所折射出來的人性命題。 ■一、熊建安的心靈救贖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在有階級的社會里,人的社會性包含著人的階級性,所以只有具體的人性,而抽象的所謂人類共有的人性是不存在的。 我國古代將人性有四種分類,即性善論、性惡論、性無善惡論、性有善惡論。傳統儒家人性學說認為“人皆可以成堯舜”,只要“內養外化,皆可成善”。 小說中最能體現人性本質的重量級主人公是熊建安。他身上體現了人性復雜的善。如解放初期,他為了支持解放軍,偷走了父親所有積蓄,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購買了大批急需藥材,自己也傾家蕩產。此后,他工作積極,并因為他對新中國解放做出的貢獻,入黨、當農會副會長、土改小組副組長,一路走來,直到成為所在村黨支部書記,成為唯一權傾全村的人物。如果他后來沒有被貪念所誘惑,那將是一個人性由初善到終善的完美終極。 我國最先主張“性善論”的是戰國中期人孟子,他認為人生來就具有天賦的“善端”,具有一種先驗的道德觀念的萌芽,這是人異于禽獸、高于禽獸的本質特征。熊建安正是這樣一個先天具有的天賦“善端”,他積極支持解放軍,他具有一種先驗道德觀念的萌芽。 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而在熊建安身上體現的人性的惡。小說中是他一手造成這么多的人間恩怨,從隱藏了黃禮忠父親交給國家的30根金條開始,他逐漸釋放人性中的惡。他利用職權乘人之危霸占少女譚麗英,并讓其嫁自己女兒喜歡的同村青年黃禮忠,使女兒徹底斷了與之相戀的念頭。他賄賂別人將考上大學的黃禮忠檔案改給自己兒子。他先后拆散了兒子和女兒的初戀。他用貪污的金條創業、出國、取得美國國籍再次回國,直到積累至萬貫家財。 我國戰國初期有一個叫世碩的哲學家最先主張“有善有惡論”,他認為人生來就具有“善”和“惡”這兩種不同的自然屬性,這兩種屬性是先天具有的、與生俱來的。他雖然認為人生來就有善與惡的不同本性,而要保持和發揚這種先天的本性,則在于養。后天養之善性,則是善性不斷增長;養之惡性,則是惡性不斷增長。后世贊成這個觀點的代表人物有漢代的董仲舒、揚雄、王充,唐代的韓愈等。王充在《論衡》一書中記載:“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善長惡性,養而致之則惡長’。” 國外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柏拉圖認為人有欲望、意志和理性。當理性能駕馭欲望和意志時,就能獲得善。反之,就是惡。亞里士多德也認為人有理性和情欲。人生的目的在于用理性節制情欲于 一個合理的狀態,恰到好 處,以獲得人生的幸福。 康德則認為人有兩個我,一個是“實我”,一個是“真我”。“真我”是理性主導的我,“實我”是情感主導的我,“真我”因為善性的約束而高于惡性欲望的“實我”。 再回望小說中的熊建安,在他人生經歷漸漸豐厚,創造的財富漸漸豐厚之時,他身上再次體現了人性的善。這恰恰驗證了“后天養之善性,則是善性不斷增長”。他逐漸認識到了自己的罪過,開始懺悔。他的善性便不斷增長。從九十年代開始,他便以捐獻的形式贖罪,無論什么形式的捐贈,他都積極參與,并且低調捐贈,很多捐贈他甚至不留姓名。直到他去世統計捐款總數超過1.5億元是在冊數字。還有很多辦法統計的捐贈。直至在他身患癌癥期間,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趁自己尚且清醒,他將一生齷齪之事統統說與女兒。更是在遺囑中將家財散盡,極盡懺悔,安心離世。 這正是“養而致之則善長”,是他人性中呈現的大善。 我國古代的儒家學說認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再觀熊建安遺言,他里面投射出來的不僅僅是懺悔,更多的是善言。他在遺言中回顧了自己一生走過的善和惡的人生之路。他描述了自己當初如何散盡家財支援解放軍;他也坦白了自己如何私自藏覓了黃禮忠父親的三十根金條;他交代了自己是如何用這些金條開路、立足、發展、行惡;他也極盡懺悔,痛斥自己是十惡不赦的罪人,表達自己愧疚、良心一直不安寧的心聲。他并將自己的善言付諸行動。他將經營得最好最有發展前途的紅宇服裝廠原封不動歸還給黃禮忠或者黃禮忠的兒子黃小宏,所有權也歸他們所有;他將另兩個工廠分別交給兒子和前女婿,并告誡他們回饋社會,今后要將企業所得利潤按一定比例用于社會慈善事業;尤其是他對無親無故的保姆梅小花,也盡到善舉,將十萬元人民幣送給她,并要求子女幫助她創辦愛心家政公司,將愛心傳到千家萬戶。最后,他說:如果來世,我還要以博愛之心,為社會做貢獻!他希望他最后留下來的是超乎物質之上的博愛,并希望人世間的惡越來越少,善越來越多,博愛精神一代一代永續! 至此,在熊建安身上詮釋了佛語:“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是的,人身本來就是塵土一粒,來自大地,歸于大地。熊建安最終算一個智者,他走得安心坦然了。他可以無愧地說:“大地,我來回歸,我是潔凈的,我沒有污染你。”這是人性中善的回歸,是最偉大的心靈救贖。 ■二、眾多人物身上折射的善 報社記者黃小宏是小說第一個出場的人物,他來自湖南省湘南山區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母親有病。雖愛好詩歌,但他沒有靠山,沒有后臺,一切靠自己打拼。他對工作兢兢業業,吃苦耐勞,因為工作采訪遇到了劉小芹,便被她的才華、善心和美貌所吸引。他用行動支持小芹幫助失學兒童張高,并一直為張高義務補習作文,在公益事業上,他也傾注了綿薄之力。這是人性中的被激發的善。 劉小芹是小說第二號主人公,她是一位80后典型代表,她的身上散發著單純圣潔的光輝。她生活條件優越,父親開工廠,母親在警界,外公是美國歸來的大企業家。按可繼承的財富標準來衡量,劉小芹可以說是標準的富二代。但是她個性低調,有社會責任感,她熱愛教育事業,教書育人,是一個優秀教師。業余時間,她熱衷公益,積極參加各類公益活動,組建義工隊,自己親任副隊長。她不張揚,不炫富,她把寶貴的業余時間奉獻給社會。在她身上體現了純潔的善。 劉小芹的母親熊一玫、父親劉秋良、舅舅熊成東,黃禮忠母親譚麗英,熊一枚同學許英等,是一組中年群像,他們生于六十年代,經歷了人民公社大集體、文革、恢復高考、改革開放等事件。盡管處于變革期,社會復雜,但這批人感情純真,愛崗敬業,人性淳樸,都是我喜歡的形象。 尤其熊一玫,她的初戀被父親拆散后,嫁給自己不愛的男人,但是她性格里面有一種剛直和勇敢,有了女兒小芹之后,她從這個沒有愛情的婚姻中解脫出來,全身心投入她熱愛的事業,于是,中年的她事業有成。后來,她一真帶著女兒過著單身生活,這絲毫不影響她熱衷生活,熱衷公益。她嚴謹之中流露諸多生活情趣。閑暇時她也去逛時裝商場,她追求完美,充滿感性又不失理性。是一個塑造較為成功的都市中年女性。她的身上表現的是至情至性的善。 而許英的形象是作者塑造得最血肉豐滿的一個,作者對她可謂不惜筆墨,重彩描繪她的過往,她的不幸婚姻和她的五年打工經歷,包括她如何對待喜歡她的男性,作者詳細描繪她既要堅守道德底線從不出軌,又極為渴求的復雜心理狀態,令人信服。中年的許英被熊一枚發現,并不遺余力幫助她,通過小芹父親劉秋良,將她呵護打造得美麗如初,并令其和她心中的白馬王子、仍是初戀情人、企業家熊東成相見,許英與熊東成終成眷屬,愛情之花20年后綻放。但是她依然幫助身陷囹圄的賭徒罪犯前夫,傾盡身上所有交給他,令其改善獄中伙食。打工多年,自己不花分毫成就兒子學業有成、贍養公婆。她的身上表現了執著不屈的淳樸大善。 黃小宏的父親黃禮忠是小說中最為打動人心的人物。他的命運最為悲催。初戀女友離他而去;妻子被惡人強暴;養了二十多年兒子最后得知是別人的;在熊建安遺言里得知他的爺爺也是被熊建安迫害的,他考取大學也被熊建安移花接木用自己兒子給替換了。仿佛人世間所有悲催不平的事都發生在他身上。這些悲慘經歷,活活將一個熱愛生活、喜歡詩歌、才華橫溢的青年打壓成了一個厭世、沉郁、暴躁、木訥的中年男人。但是,時□二十多年后,他與熊一枚相見所表現出來的善心善舉,表現在他對熊一枚所說的話,擲地有聲。面對他違心所娶的身患重病的妻子,他說:“我現在是為家庭、為她而活!”這是一種升華的責任感,正如熊一枚說:“男人的情感博大,這樣的男人值得尊敬。這樣的男人付出更多,苦水往心里咽。”也如黃禮忠自己也說的:“身為男人,總得像一座山——不管這座山是貧瘠還是富饒的!”他的話閃閃發光,他的遭遇令人痛心,他的如山胸懷令人贊嘆敬佩!他的確做到了:在他心愛的女人面前毫不保留燃燒自己,照亮了她!這是人性之中的大善! ■三、小視角,大主題 最后我想說,小說的時代背景正是當下,作者以慈善、感恩為主旋律,作者通過熊建安人性中善的回歸和偉大的心靈救贖,表現濱海市和中山市的博愛精神這樣一個大主題,給讀者深刻印象。小說中的人物眾多,關系復雜,但是都持善之心,積極向善,善待社會,回報社會。小說傳播了正能量,勸善世人,給人啟發。
更多內容請點擊:中山網 香山Life社區(中山論壇)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