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國內持續爆出涉及千萬元的紅木家具真假紛爭案,折射出假冒亂象不曾收斂的現狀。據調查,“購買的紅木家具是否貨真價實”是消費者首要關心的問題。但由于紅木家具鑒賞學問深厚,一般的消費者很難掌握,因此科學的鑒定更顯重要。
以假亂真不勝防 網絡知識不全可靠
今年10月,家具商人葉先生看中了一批聲稱是小葉紫檀(學名降香紫檀)的原料。據賣家說,原料伐自印度,報價70萬元/噸。葉先生為了保險起見,提出送檢。科研人員通過比照樣本的橫切面和弦切面,確定該木料并非名貴的小葉紫檀,而是產自非洲、不屬于國標紅木的血檀(學名染料紫檀)。
事實上,在送檢之前,葉先生也做了一些功課,包括上網查詢,以及請行內人士鑒定,這也是很多紅木發燒友的做法。記者詢問了多位廣西大學林學院的專家,專家均表示這樣做并不完全可靠。比如說,國內有些專家一度認為產自馬達加斯加的盧氏黑黃檀便是故宮家具用料,即“海島性檀香紫檀”,在互聯網上大肆宣傳,引發市場波動,直到該國政府向中國林業部門提交聯合國環境保護組織的報告,說明島上不產檀香紫檀,才糾正了這一認識誤區。
此外,還發現有一些非專業人士,從網上粘貼復制所謂的資料,出版成冊,書中錯漏百出,給人造成誤導。互聯網上,木種學名、俗名、常用名張冠李戴、一名多用也非常多見,一些所謂的“紅木鑒定辦法”,已有不少被學界用嚴謹的科學實驗否定了,卻依然被轉載。
偷換概念沒商量 學問不精難提防
假冒的紅木,可不是非紅木冒充紅木那么簡單。同類不同種的紅木,價格也是千差萬別,這也給不法商販帶來可乘之機。
今年7月,市民鄺先生買了一套紅木家具,只因商家一句“用材是市面上價值僅次于小葉紫檀的紅酸枝”。但買后檢驗的結果令他失望:“是紅酸枝沒錯,但屬于不太好的料子。”原來,紅酸枝木類還分7個種,他高價買到的,其實是價格比較便宜的奧氏黃檀種,而非最貴的巴里黃檀種,兩者價格可相差數倍以上。
據了解,新國標規定的紅木家具必須配備的產品說明書上,不能簡單標注“紅酸枝”,必須具體到種,例如:豆科檀屬巴里黃檀。鄺先生所有的購買憑證上都未如此注明,維權有一定難度。
廣西紅木家具協會秘書長李春貴向記者透露,市場上紅木家具造假有增無減,手段多樣。除了摻假、混料之外,今年還出現了不少新手段,比如說用氨水給紅木中的花梨木類脫色,使其顏色均勻、賣相更好,但是破壞了自然木質。在南寧,有兩個情況比較突出,一個是用非洲酸枝(非紅木,學名伯克蘇木)冒充白酸枝(學名奧氏黃檀),還有些店賣的是非紅木的古典家具,但卻以“亞紅木”的噱頭混淆視聽。
權威鑒定方靠譜 普及科學正能量
今年8月起,南國早報與廣西大學林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即廣西木材及木制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合作,為紅木藏家提供免費檢測。藏家鐘女士獲得了免費檢測的機會,她在今年花9000元購買了一套交趾黃檀的桌椅三件套,專家發現,盡管用料名貴,但家具底面有大量白邊和粘膠修補的痕跡,所以也難稱得上是精品,這次檢測對于鐘女士來說,是難得的一課。而另一位市民龍女士,終于為自己收藏的黃花梨(學名降香黃檀)驗明正身,心里的石頭總算落地。
親自參與檢測的廣西大學林產品質量檢測中心主任李英健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檢測活動,讓更多的紅木愛好者能更深入地了解紅木,理性消費。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