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報周 報雜 志 
往期回顧 
分類檢索 返回目錄
新國標政整治家政亂象
新國標能讓消費者心中有一桿秤,服務機構提供服務可以與國標對比,好壞優劣一目了然。但是,落實新國標存在相當大的難度。
□ 《民生周刊》記者 崔靖芳
《
民生周刊
》()
2015年5月13日,注定是馬楠一家值得紀念的一天。這一天,馬楠與丈夫于劍的第二個寶寶出生,迎接孩子出生的除了兩家的親人外,還有專門為照顧產婦和孩子請來的月嫂。 馬楠和于劍在北京工作,家住燕郊,每天往返于上班路上的時間接近3小時,他們的大寶只有3歲,尚需照顧,請月嫂成了馬楠生二寶前最重要的準備。 為了請到合適的月嫂,預產期前半年馬楠就開始尋找。最終,未經過家政公司,敲定了朋友雇用過的一位月嫂,月薪7000元。 本以為一切塵埃落定的她,并不知道,孩子出生后,麻煩才真正開始。 被質疑的月嫂 孩子出生前三天,馬楠沒有母乳,需要給孩子喂牛乳。月嫂按照第一天10mL,然后每天遞增10mL的量,每3小時給寶寶喂食一次。 馬楠雖有生育第一個寶寶的經驗,但是,“生第一胎的時候,為了省錢并沒請月嫂。結果那段時間家里人手忙腳亂,帶寶寶全憑我媽媽的經驗。”馬楠表示,一開始看到月嫂嚴格定時定量喂養,覺得很科學,可是不到一周就出了問題。 孩子在回醫院復查時,發現黃疸,需要住院治療。剛剛出院三天,又要住回去,而且,這一次是寶寶單獨住院,產婦不允許陪護。 醫生對病因的解釋是,寶寶出生時體重偏重,喂食的量應該根據體重進行調配,寶寶是因喂食不夠,導致黃疸產生。 帶過大寶的馬楠媽媽第一次對月嫂的能力產生了質疑。 由于寶寶住院,本來主要負責帶寶寶的月嫂,現在的任務只剩下照顧產婦。這期間,由于月子餐的問題,馬楠媽媽與月嫂第一次產生了分歧。馬楠媽媽是東北人,東北天寒地凍,月子里禁忌較多,她認為產婦體虛不適宜吃過硬的米飯和炒菜,應多吃軟米飯、粥和燉菜,可月嫂是南方人,燉菜并不擅長。 因心疼女兒,只要有時間,馬楠月子期間的飲食還是主要由媽媽照料,這讓馬楠一家對月嫂7000元的月薪有了嘀咕。 一周后,寶寶出院,月嫂對于每天給寶寶洗澡和撫觸按摩倒是做得有模有樣,這讓馬楠多少寬了心。因為馬楠要給寶寶喂奶,月嫂要隨時照料寶寶,所以必須與產婦同住,最讓馬楠無法忍受的是,月嫂的鼾聲如雷,這讓本來就需要每3小時起來喂一次奶的馬楠,在整個月子里,幾乎無法入睡…… 如今,越來越多的產后媽媽會請月嫂來照顧自己和寶寶,然而,如何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月嫂,似乎成了不少家庭的一個問題。 參差不齊的服務 雖然,家政服務業擴張迅速,以北京為例,自1983年成立第一家家政公司以來,截至目前,北京市家政服務企業已發展到3800多家,但是,來自95081家庭服務中心問卷調研的數據顯示,北京家政市場依然供不應求。北京市對家政服務有需求的家庭為13.72%,而正在使用家政服務的家庭僅為11.06%,僅北京家政人員的缺口數就為25.7萬人,超過總需求的一半。 為了填補月嫂從業人員的缺口,一些沒有組織的“野月嫂”應運而生。馬楠與雇用的月嫂之間,就沒有通過家政公司簽訂合同,只因熟人介紹,進行了口頭約束。主雇雙方相安無事尚好,一旦發生糾紛,大多維權無門。 《民生周刊》記者走訪北京市多家家政公司了解到,需求量最大的時期,專業月嫂數量遠遠不夠,而優質月嫂即使預約也很難約到。 無奈之下,市民只能找尋“野月嫂”為其服務。但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術更新,這些“野月嫂”的護理手法和方式可能不夠專業,有的甚至可能會對產婦和寶寶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由于月嫂不僅要求具備各種專業育兒技能,更是對體力的一項考驗,所以,在“阿姨”的工種里面,月嫂的薪酬最高。 《民生周刊》記者走訪北京市海淀區花園橋、航天橋、紫竹橋附近的幾家小型家政公司了解到,月嫂的價格從5000元至10000多元不等,金牌月嫂達萬元以上,而在兩年前,這些金牌月嫂的價格僅為七八千元。對于 “金牌”,這些小型家政公司稱其有“金牌月嫂”證,至于具體是什么證,哪里頒發的,則說不清楚。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